亲情寄语反腐是毋庸置疑的下下策

2013年07月15日04:39  南方都市报

  反腐到底靠什么,靠道德还是法律,抑或其他力量,这一直是纠缠中国社会的一个世纪难题。最近,据新华网报道,郑州市纪委推出了一种新的反腐形式,即“廉政亲情寄语”。按照官方的说法,这种形式通过把家庭作为廉政教育的新阵地,把亲情作为维护廉洁的新力量,让党员干部随时随地“照镜子、正衣冠”,推动了全市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上台阶。

  郑州市纪委的做法说来很有意思,其推动者认为亲人寄语不同于千篇一律的政治宣传口号,更能“入脑”、“入心”,相对于严苛死板的反腐倡廉口号,亲人的寄语“强调暖色调,体现家感觉”,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坚定信念、规范行为,筑牢反腐倡廉防线。据悉,“廉政亲情寄语”活动实际上已经开展2年多,目前已在郑州得到大面积推广,覆盖了全市80%以上的单位。

  要批评这一做法的弊端并非难事,因为仰仗亲情反腐,更多的还是滑向了道德律令的方向,而非突破法律制度的屏障。当地纪委官员的思路来看,他们希望亲人的寄语能够在官员心中塑造新的道德律令,从而扼杀那些贪腐的念头。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砝码就在于强调个体与家庭利益的关联性。鉴于家庭价值在中国社会道德谱系中的突出地位,而稳定又作为体现家庭的重要表征,所以,将家庭稳定与官员个体的执政操守相绑定,来实现消除腐败的目的。

  不过,将家庭与个人相连结并非郑州市纪委反腐中方有的首创。事实上,中国社会的传统在强调个人时,一直是将个人置于家族体系来看待的。近代以来,国家地位的上升导致了个体更从属于国家(集体),但人们的家庭观念并没有被彻底冲散。1978年之后,市场化的中国也让个人有了更多自由空间,人们从“单位”走出来,也在“家庭”内部获得更大的私人空间。不过,不管如何改变,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一直都是非常紧密的,这一点并无大的争议。

  正是基于这样的紧密关系,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并非千篇一律的“正面”。具体言之,家庭因素并不天然能够遏制官员的腐败,相反,由于“一人得道、鸡犬升天”惯例的流行,很多时候家庭对官员个人的支持是一种“投资”,官员必须要给予必要的回报才能维系家庭势力扩张的需求。而一来二往,官员与家庭成员的“互动”就成为一种非常隐匿的腐败形式。因此,所谓亲人寄语遏制腐败,绝对是推行者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。

  处于现代社会的地方政府,在反腐限权方面,理当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现代政治理念。诸如亲人寄语反腐这样的手段,暴露出一些地方对家庭、个人之间关系的误解,以及对反腐作为一种理性的制度建设的隔膜。当然,或许推行者只是碍于制度建设太过费劲,又要大动干戈,所以选择“平台形式简单、人力财力投入少,易于组织、操作、推广”的“廉政亲情寄语”形式,但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(原标题:[短评]亲情寄语反腐是毋庸置疑的下下策)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湖南高院:曾成杰死刑执行当日已公告
  • 体育中超-恒大2-1江苏 北京3-1武汉 鲁能3-2
  • 娱乐曝鲁豫爱上总裁新欢 与初恋30年情断
  • 财经金价再度暴跌中国大妈有些不安和不解
  • 科技三大运营商4G牌照最早9月发放
  • 博客方舟子:赵薇拜访的气功大师是骗子
  • 读书江青曾给叶群列举一大串"仇人"名单
  • 教育游学团猫腻:十学生为一老师埋单
  • 育儿四川孕妇与侄女吃肯德基后双双中毒(图)